成全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的,成全影视大全免费追剧大全,成全视频高清免费播放电视剧好剧,成全在线观看免费完整,成全在线观看高清全集,成全动漫视频在线观看完整版动画

×

打開微信,掃一掃二維碼
訂閱我們的微信公眾號

首頁 錦天城概況 黨建工作 專業領域 行業領域 專業人員 全球網絡 新聞資訊 出版刊物 加入我們 聯系我們 訂閱下載 CN EN JP
首頁 > 全球網絡 > 上海 > 出版刊物 > 專業文章 >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中國向美國的首次農業技術有償許可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中國向美國的首次農業技術有償許可

作者:齊寶鑫 池振華 楊曉媛 詠絮 2021-06-10
[摘要]袁老的一生中不僅潛心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創新研發,更是心系雜交水稻育種產業的知識產權保護事業,在制度保護層面同樣為推動中國種業創新做出了巨大貢獻。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于2021年5月22日13時與世長辭。


袁隆平院士的生命雖止步于2021年,但他以畢生鉆研為世人留下了雜交水稻這份永恒的珍寶。雜交水稻自1976年開始在我國開始大面積推廣應用,逐步推廣至全球,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舉世矚目的貢獻。


事實上,袁老的一生中不僅潛心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創新研發,更是心系雜交水稻育種產業的知識產權保護事業,在制度保護層面同樣為推動中國種業創新做出了巨大貢獻。


 一、種業立法的開創者


袁隆平創造了豐碩的育種科研成果,高水平的雜交水稻技術也促使國家加強對育種產業的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以保障專家們的原始研發動力和種業市場的正當發展。目前,我國育種行業的知識產權主要體現為植物新品種權和專利權。


一方面,袁隆平推動了《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的出臺。早年間,我國于1984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并于1985年正式實施。其中第二十五條規定了幾項不授予專利權的情形,第六項即為“動物和植物品種”。這一規定,嚴重制約了農業領域創造活動最活躍、應用價值最大的動植物新品種的選育與開發,“澆滅”了科研人員的一腔熱血,阻礙了科研單位的創造積極性及可持續創新能力。


而隨著雜交水稻研究的深入,中國政府加緊了對知識產權的保護。1993年5月,國務院相關部委和國家專利局組成聯合調研組,就袁隆平院士等雜交水稻專家所提出的農作物品種知識產權保護問題進行專門調研。


不久,國務院成立了《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立法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著手《條例》的起草工作。進一步論證和修改后,《條例》于1997年3月頒布,并于1997年10月1日正式實施。雜交水稻技術的高速發展、應用與推廣,大力催生了《條例》的誕生,為確保我國在世界農業經濟的自主知識產權地位,及搶占生物產業制高點上提供了法律保障。


另一方面,袁隆平帶領團隊申請了諸多專利技術。事實上,種業保護僅憑植物新品種權尚不足夠,易被模仿性、修飾性育種行為所規避,因而原創育種需要訴諸專利權這一更為全面和深入的保護手段。當年的《專利法》第二十五條在規定植物品種不得授予專利權的同時,還規定了植物品種的生產方法可以依法授予專利權。也就是說,雖然雜交水稻作為植物品種不能申請專利,但培育雜交水稻的方法卻可以申請專利。


如今,在國家知識產權局官網上,以“袁隆平”為發明人,“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為申請人進行檢索,共有68條相關專利數據,體現出袁隆平團隊在雜交水稻雜種優勢利用水平和利用途徑方面的開創性和前瞻性。在這些專利中,袁老僅僅是眾多發明人之一,且他幾乎從未以第一發明人的身份出現過。可見,雜交水稻領域的研究成果,是代代人集體貢獻的結晶。


image.png

來源:PatentHub專利檢索


作為最核心的技術骨干,即使不是第一發明人,袁老也在眾多發明人中遙遙領先。其發明公開與發明授予量遠高于其他發明人。袁老憑借其傾注于雜交水稻事業中的心血,完成“三系”“兩系”雜交水稻配套技術、進一步構建出超級雜交稻技術系統[1],先后榮獲國家發明特等獎、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20多項國際國內獎勵。


image.png

來源:PatentHub專利檢索


據網上數據顯示,雜交水稻技術團隊還實施了海外專利布局,在外申請延伸到了美國、西班牙、意大利、巴西和葡萄牙等國。結合我國當時專利人才短缺的背景,這是極為難得的創舉。也間接反映了,那個年代在國外布局雜交水稻專利的團隊中,不乏我國第一批專利大師的參與。


image.png

來源:《雜交水稻專利真的轉讓給美國了么?袁老41年前專利往事》,韓百科君,2021-5-25


二、種業司法的推動者


袁隆平院士不僅注重育種行業的原始研發和確權保護,還長期心系種業知識產權糾紛的司法保護,曾被列入最高人民法院首批特邀科學技術咨詢專家的名單。他層多次深度參與最高人民法院裁判的一系列植物新品種糾紛,為案件事實認定提供專業的咨詢意見,也造就了一系列頗具影響力的種業知識產權司法案例。


在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審理的“兩優培九”雜交水稻品種權合同糾紛一案中,雙方當事人分別聘請了諸多國內知名專家,對于技術問題各執一詞、爭議極大,正是袁隆平院士的出馬有效協助法院促成了當事人和解。該案法官在案件審理期間遠赴長沙向袁隆平院士尋求咨詢,得到了令人信服的種子品質分析,為促成當事人和解奠定了良好基礎;隨后,袁隆平院士親自出席當事人和解現場,為雙方當事人的品種糾紛做出專業分析,最終促成各方皆大歡喜的結局。


袁隆平院士在中國知識產權報的專訪中對于種業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發表了專業建議:“過于對知識產權我沒有概念,后來才知道保護知識產權是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好事。……植物新品種保護難度很大,有些人對種子稍作變化,讓生長期延長三天或提早三天,就算是一種不同的品種,這對原始創新者非常不利。”[2]談起種業侵權現象,袁老認為需要采取更加強悍而有效的鑒別手段,借助DNA指紋鑒定技術建立各種生物DNA指紋圖譜,利用種子的“分子身份證”檢測品種之間的差別、有效鑒定良偽。


他還曾對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庭的法官表達殷切期待:“不保護知識產權,原始創新的投入就不足,投入不足,創新的動力就不足。我們的司法隊伍要維護人們的合法權益,打擊假冒侵權行為,使育種行業得到有效司法保護。”[3]


三、技術轉讓的先驅者


袁隆平院士作為雜交水稻技術的帶頭人,大力推動我國水稻育種技術在世界領先,并且通過國際技術轉讓彰顯了中國創造的力量。


1988年,全國種子總站的李梅森老先生在《種子世界》上發表文章,披露了我國雜交水稻技術向國外轉讓的諸多細節。他是曾和袁隆平院士一起參加1985年“雜交水稻技術轉讓年會”的老學者,后來還供職于原農業部農業司種子處。雜交水稻走出國門始于1979年,當時農業部向美國西方石油公司贈送了15公斤雜交水稻種子,這些種子在美國種植后,比當地良種增產33%以上[4],接下來中美間的雜交水稻技術合作持續至今。


根據相關歷史信息,我國雜交水稻技術向美國轉讓的大致時間線如下圖。


image.png

來源:筆者結合網絡資料梳理繪制


雜交水稻技術曾于1980年6月在美國申請專利,直至1981年12月才獲得授權。通過上述時間線可以看出,技術轉讓合同是在1981年3月正式簽署。也就是說,簽署技術轉讓合同時,該項專利已在美國申請但尚未獲得授權。而根據當時美國專利申請的“先發明制”(即誰先發明該技術,誰就可以優先獲得專利權),雜交水稻技術在專利授權之前簽署技術轉讓合同并不影響其獲得專利權。


當時,合同約定“雙方在簽訂合同后支付我方入門費,第五年開始支付我方提成費,按凈銷售額5%計算,如果不是因不可抗拒的原因,未銷售種子,也應支付我方最低提成費。”這次技術轉讓,使中國收取了雜交水稻技術入門費和按銷售額5%的提成費。


這是中國知識產權史上的高光時刻。享譽世界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全世界付費了嗎?答案是沒有!因為在當時,我們僅有發明的行為,而沒有開創性的“發明”知識產權制度。制度建設很重要,沒有知識產權制度,談何向外國收取使用費?又談何保護中國的發明創造?所以說,向美國轉讓雜交水稻技術,是我國第一次通過農業技術出口收取費用,也是中國發明從“無償”走向“有償”路徑中頗具意義的事件。


袁隆平院士當時接受采訪稱,我們合作的美國水稻技術公司每年付給研究中心技術轉讓費,今年美國雜交水稻種植面積又增加了,占美國水稻總種植面積六成。袁隆平院士和李梅森老先生在1985年“雜交水稻技術轉讓年會”上的報告里如是說:“雜交稻種子投放國際市場,為國家創收外匯的日子已為期不遠了。”[5]


《光明日報》2019年刊發的一篇報道稱:由于雜交水稻在美國增產明顯,美國西方石油公司曾在1981年專程來中國拍攝了一部名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花園里中國雜交水稻的故事》紀錄片。除了在美國放映,日本電視臺也在全國范圍內播放,引起全國轟動。


40年來雜交水稻技術的傳授范圍不斷擴展,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與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舉辦了近100期雜交水稻國際培訓班,為亞非拉約80個發展中國家培育了一萬余名技術人員,水稻技術在許多國家生根開花。


四、種業創新的奠基者


袁隆平院士雖已逝世,但他為中國留下了世界十強種業公司隆平高科和諸多頗具價值的專利技術。據悉,隆平高科共申請了314個與種子相關的專利[6],領跑中國生物育種技術。今年2月份中央公布的一號文件,強調了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開發利用、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等,進一步加強促進種業企業以科技創新為黑線的競爭力構建。作為國內種業龍頭,隆平高科必將在種業利好形勢下,繼承袁隆平院士的種業原始研發事業,迎接新一輪的種業發展良機。


袁老生前曾自述其一生,一半在湖南,一半在海南。他在生命的尾期仍然全力推動三亞雜交水稻發源地的保護研究工作。海南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國章成感慨道:“袁院士雖然離開了,但我們要傳承院士的事業,把育種事業做大做強。要學習為他國奉獻、一生孜孜不倦勇攀科學高峰的精神。”


稻花香里說豐年,祖國遍地皆金黃。袁老遺志永不忘,種業創新在路上。


[1]王曉光等:《袁隆平院士及其團隊的專利成果分析》,載《中國發明與專利》2018年第7期。

[2]劉愛民:《袁隆平稱發布綱要利在千秋》,載《中國知識產權報》2008年7月2日。

[3]羅霞:《十年之約——紀念袁隆平院士》,載《人民法院報》2021年5月25日。

[4]人民網:《中國雜交水稻造福全世界》,2019年08月27日。

[5]韓百科君:《雜交水稻專利真的轉讓給美國了么?袁老 41 年前專利往事》,2021年5月25日。

[6]知產行業觀察:《袁隆平院士止步2021,但知識產權與種業創新的發展永不止步!》,2021年5月22日。


欢迎光临: 富裕县| 镇雄县| 安福县| 崇阳县| 绩溪县| 仲巴县| 曲水县| 绍兴县| 富川| 邵阳县| 河曲县| 六盘水市| 康保县| 丹棱县| 霍州市| 自治县| 博客| 济南市| 南涧| 兰溪市| 罗定市| 绥芬河市| 德昌县| 洞头县| 余庆县| 东乌| 桓台县| 嫩江县| 苍梧县| 天峻县| 昌平区| 长泰县| 潮安县| 陇南市| 扎鲁特旗| 正阳县| 县级市| 昆明市| 称多县| 托克逊县| 晋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