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并購案例頻現A股市場
愛美客國際擬收購韓國公司85%股權,歐圣電氣擬收購德國清潔設備制造公司100%股權……在“并購六條”的強力支持下,跨境并購案例陸續出現。截至6月18日,今年以來有78家A股公司首次披露了共計85起跨境并購項目。
“A股公司跨境并購在政策支持、產業升級和全球化戰略驅動下呈現三大特點:一是以技術獲取為核心驅動力,整合行業研發資源,尤其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二是進行資源與市場全球化布局;三是創新型工具運用,企業通過跨境換股、定向可轉債等工具降低融資成本。”國信證券策略首席分析師王開表示。
并購助力跨越式發展
自2024年9月24日“并購六條”發布后,A股公司產業整合與資產收購的多樣化需求得到充分激發。今年5月,修改后的《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正式發布,監管部門針對并購重組項目的難點痛點進行針對性的改善,推動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市場改革進一步深化。
據國信證券統計,電子、汽車、有色金屬行業年內各披露了10項跨境并購項目,在所有行業中排名并列第一。民營企業成為跨境并購的主力軍,共發起了64起跨境并購,占比高達75%。
5月30日,至正股份披露《重大資產置換、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資產并募集配套資金暨關聯交易報告書(草案)(修訂稿)》,擬收購先進封裝材料國際有限公司99.97%股權,置出至正股份全資子公司上海至正新材料有限公司100%股權,并募集配套資金。標的公司系全球前五的半導體引線框架供應商。“引線框架為芯片的重要載體。國內高端封裝材料和國外廠商相比產能相對較小。通過本次交易,至正股份有望補足境內半導體材料的短板。”一名業內人士表示。
深化技術儲備,也是科技企業開展并購的出發點之一。6月14日,東山精密公告稱,全資子公司香港超毅擬收購索爾思光電100%股份,以及公司認購其可轉債,合計投資不超過59.35億元。3月7日,歐圣電氣發布公告稱,公司計劃收購一家德國清潔設備制造商100%股權,交易金額不超過1750萬歐元。
“新興產業是典型的硬科技產業,具有研發投入大、回報周期長、技術壁壘高等特點。在此背景下,中國企業通過跨境并購整合全球優質資產,可加速技術突破,通過并購成熟企業快速切入高端市場,提升產業鏈話語權。”上述人士認為,并購重組已成為推動新興產業跨越式發展、優化產業格局的關鍵路徑。
產業邏輯成為主導并購的核心驅動力
從并購目的看,A股上市公司跨境并購包括完善全球供應鏈、吸納稀缺的技術、快速切入新的市場等。業內認為,在政策支持下,具備資金實力和戰略眼光的中國企業正迎來收購海外優質資產的窗口期。
6月6日,佳禾智能公告,全資子公司佳禾國際擬收購Carol Shirley Beyer等持有的BD KG的全部有限合伙權益。佳禾國際擬以現金方式支付對價,各方達成一致的初步收購價款為1.22億歐元。本次橫跨專業制造與終端消費市場的聯姻,折射出佳禾智能國際化拓展的意圖。
5月27日,科博達發布關于全資子公司擬以942.56萬歐元收購捷克IMI公司100%股權的公告。捷克IMI公司業務涵蓋汽車和工業領域,其合作客戶大多為知名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科博達還特別提到:“為確保科博達自有業務在導入期間持續產生收入,捷克IMI公司將在交割后階段性為IMI集團提供代工服務。”
5月22日晚間,麗珠集團公告,其境外全資子公司擬以15.87億元人民幣收購越南上市公司ImexpharmCorporation(IMP)64.81%股權,成為其控股股東。麗珠集團表示:“此次收購戰略意義主要是加強創新研發和全球布局協同發展,對于麗珠拓展海外市場、尤其是東南亞市場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也有助于優化公司資金配置效率。”
在A股上市公司加速全球化布局的背景下,跨境并購正成為企業搶占全球產業價值鏈高端的戰略路徑。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資本金融系教授胡繼曄認為,跨境并購有助于上市公司快速切入新的市場,直接獲取目標公司現有客戶網絡與市場份額。同時,并購潛在競爭對手可減少行業競爭壓力,尤其適用于戰略防御性布局。“為了提升跨境并購的成功率,企業及中介機構需要系統性評估目標企業資產質量、文化兼容性及行業風險。”他說。
盡管跨境并購持續活躍,但交易過程中也伴隨著復雜的挑戰。
例如,1月10日晚間,美利信公告稱,公司決定終止重大資產重組,主要是交易各方未就補充事宜達成一致意見。重組草案顯示,美利信此前計劃通過全資子公司美利信科技國際有限公司在盧森堡設立特殊目的公司,以現金方式購買德國公司97%股權、波蘭公司100%股權。
深圳一名投行人士表示,在跨境并購項目中,中介機構在核查交易標的和交易對手方的重大合同、合規記錄時,會重點關注交易涉及審議是否符合內外部規定。此外,跨境并購后的整合還面臨著不同國家之間文化差異、管理風格的沖突、法律與監管制度的差異等方面的挑戰。中介機構會關注跨境并購整合措施的有效性、實現情況,以及各項整合措施的合法合規性。
(本文來源:2025年6月21日《上海證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