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身份證推廣在即,破解網絡金融遠程交易困局
作者:吳衛明、陳偉 2015-06-11長期以來,由于網絡交易的遠程化、非面對面特點,身份識別一直是電子商務、電子政務、互聯網金融面臨的基礎問題。
對于網絡交易的身份認證問題,公安部已經開始向公民簽發網絡身份證,即eID(公民網絡電子身份標識)。這一公民網絡身份識別系統已通過國家密碼管理局的安全審查,在不久的將來,網絡身份證將會在我國得到廣泛應用。eID識別將采用不對稱加密算法,以公鑰和私鑰結合的方式實現加密與解密。
網絡身份證的起步和落實是現有身份證系統上的一大進步和跨越。在全民生活日益進入互聯網和數據化的時代,網絡身份證的推行是積極順應時代浪潮的選擇。特別是對于互聯網行業面臨的身份識別以及認證亂象等問題,eID的使用和普及無疑為互聯網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掃除現有障礙的機會,并且將成為其長遠發展的助推器。
一、身份識別困局
現行的身份證系統之下,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發展在遠程身份識別方面面臨著較大的障礙。
1、身份識別障礙
互聯網金融以遠程開戶、遠程交易的方式,降低交易成本,擴展金融交易的地域范圍。互聯網金融的基礎法律關系是各式各樣的合同法律關系,如開戶合同、借款合同、投資合同、認購合同、委托合同、結算合同等。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的規定,簽約各方作出真實意思表示是合同成立并生效的前提條件。在線下簽訂各種合同過程中,核驗簽約方的身份證、或者營業執照,以面簽方式來判定實際簽約者與合同所記載的主體為同一人,并非難事。
然而,在現有的身份證系統之下,沒有eID的協助,在互聯網金融的遠程交易機制中,簽約者的主體身份識別成為一個很大的難題。從法律后果上講,在線點擊簽約的操作主體與合同記載的主體如果不是同一個人,將可能導致合同效力產生不確定性,甚至導致合同無效。
2、身份認證亂象
在現有的身份證系統之下,對于主體身份識別,互聯網金融平臺有一些通用的措施。例如要求用戶提交身份證及銀行卡信息,同時提交手機、郵箱等其他通訊信息,通過手機短信驗證碼、郵箱驗證碼等方式進行身份識別。身份證號(企業可以提供營業執照注冊號)是每個自然人主體的識別號碼,具有唯一性的特點,但由于目前技術及權限的限制,互聯網金融平臺并不能完全確認用戶提供的身份證及號碼是否真實。所以有的互聯網金融平臺會進一步要求用戶綁定銀行卡,并保證銀行卡所載的身份信息與身份證相同。
客戶在辦理銀行卡時,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及監管部門的規定,需要以實名方式辦理,銀行卡往往意味著商業銀行已經對客戶的身份進行了核實。為了證明銀行卡是真實有效的,部分平臺在進行認證時會要求用戶利用綁定的銀行卡支付小額資金以完成驗證,通過這種方法基本可以確認信息的真實性。
但是,吳衛明博士認為,上述方法均為間接的身份認證方式,需要通過繁瑣、復雜的證據鏈條鎖定主體身份。在實務操作中成本較高,且效力有限。
二、電子身份證——破解遠程身份識別困局
網絡身份證,即電子身份證的推行,將為全國公民建立統一的數字證書體系。反觀其背后相匹配的系統,將是國家級的數字證書授權中心以及公安部和其他相關部門對電子身份證的分類發放和管理。電子身份證的出臺以及越來越完善的管理體系,將為互聯網金融的成熟運作和便利開展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使用電子身份證,將使得主要依賴于遠程交易機制的互聯網金融在身份認證上的問題迎刃而解,而認證的亂象也會隨著數字證書的普及和嚴格監管得到極大的緩解。也就是說,網絡身份證將有利于破解互聯網金融發展的身份認證障礙,促進互聯網金融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同時,eID的推廣使用,對于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期貨公司等金融機構的在線遠程開戶、線上客服、遠程交易等而言,無疑也會成為一把解決身份識別問題的金鑰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