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的,成全影视大全免费追剧大全,成全视频高清免费播放电视剧好剧,成全在线观看免费完整,成全在线观看高清全集,成全动漫视频在线观看完整版动画

×

打開微信,掃一掃二維碼
訂閱我們的微信公眾號

首頁 錦天城概況 黨建工作 專業領域 行業領域 專業人員 全球網絡 新聞資訊 出版刊物 加入我們 聯系我們 訂閱下載 CN EN JP
首頁 > 出版刊物 > 專業文章 > 英美法下lien之淺析——兼論與我國《物權法》下留置權的異同

英美法下lien之淺析——兼論與我國《物權法》下留置權的異同

作者:湯旻利、劉炯 2017-04-07
[摘要]提及lien,最容易聯想到的中國法概念是留置權,或船舶優先權(maritime lien)。然而,lien的概念是否僅限于此、究竟是什么?要全面回答好這個問題,恐怕是一篇小文所望塵莫及的——圍繞著lien一詞,有太多錯綜復雜的概念與理論, 就算英美法的本土法學學者及法律工作者也難以給出滴水不漏的精確釋義。

前言


提及lien,最容易聯想到的中國法概念是留置權,或船舶優先權(maritime lien)。然而,lien的概念是否僅限于此、究竟是什么?要全面回答好這個問題,恐怕是一篇小文所望塵莫及的——圍繞著lien一詞,有太多錯綜復雜的概念與理論, 就算英美法的本土法學學者及法律工作者也難以給出滴水不漏的精確釋義。 故而,本文由于篇幅原因,不對lien做追根溯源的探究,僅對英美法 下的lien做一扼要淺析——僅對基本層面的概念加以略述,并以此對比其與我國《物權法》下留置權的概念。謹此以饗讀者、拋磚引玉。


一、Lien在英美法下的基本概念


論及lien在當今英美法下的概念,先參照兩國的兩本權威法律詞典給出基本概念,以做下文進一步討論的基礎。


-英國法,參見Oxford Dictionary of Law:

lien n. [via Old French from Latin ligamen, a binding] The right of one person to retain possession of goods owned by another until the possessor’s claims against the owner have been satisfied… This type of lien is a possessory lien, but sometimes actual possession of the goods is not necessary. In an equitable lien, for example, the claim exists independently of possession.


即,lien是一種占有他人所有物,直至占有人對所有權人的訴求得以滿足的權利。這種類型的lien是一種possessory lien(占有型lien),但有些時候對物的實際占有并非必要。比如,在一個equitable lien(衡平法的lien)中,該訴求與是否占有無關。


-美國法,參見Black Law Dictionary:

lien (leen or lee-;:m), n. (16c) A legal right or interest that a creditor has in another's property, lasting usu. Until a debt or duty that it secures is satisfied .? Typically, the creditor does not take possession of the property on which the lien has been obtained. Cf. PLEDGE (3). [Cases: Liens -lien, vb. lienable, liened, adj.  


即,債權人對他人財產所持續享有的合法權利或利益。 直到債務或其擔保的義務履行完畢為止。通常情況下,債權人不占有附有lien的財產。同時,該詞典在之后的幾頁中羅列了多達數十種不同類型的lien。


從上述兩個對lien的權威基本定義中可知英美法對于lien還有細分。按權利來源不同,可分為common law lien、equitable lien、statutory lien、contractual lien。按權利人是否以占有他人財產為前提,可分為possessory lien、non-possessory lien。按是否需要所有權人同意,可分為consensual/voluntary lien,non-consensual/involuntary lien。另外,雖然絕大多數lien為一種私權利,在美國法的聯邦法及州法下還有屬于公權力的tax lien。 而本文一開始所提及的maritime lien則是更加特殊的一種類別,是海事法(admiralty law)下一種特殊的請求權,在此按下不表。


上述的分類方法只能將英美法下的lien稍加歸類,并沒有窮盡。而且,這些分類之間、某一分類內部也存在相互交疊的關系。所以,筆者并不建議生硬地按照不同分類去理解lien,而是應該從基本定義下手為宜。然而,本文為便于讀者理解,還是選取lien下的一大分類方法(不同的權利來源),對common law lien、equitable lien、statutory lien,以及contractual lien做一略解。英國法及美國法下針對該種分類方法,以及其下具體種類的定義基本一致。


上文所援引的Oxford Dictionary of law對lien的定義中已經提及一類特殊的lien——equitable lien,即衡平法下的lien,常被拿來與common law lien(普通法下的lien)進行比較。兩者的主要區別除權利來源不同(分別依據common law及equity)外,更明顯的差別在于權利人是否必須以合法占有(possession)他人財產為前提——common law lien是一種possessory lien(占有型lien),而equitable lien則不必占有。


另外,common law lien僅賦予權利人持續占有他人財產(通常為動產)直至債權得以實現的權利,而權利人不能變賣財產用來清償債務。 可見,common law lien是一種債權性lien,權利人沒有處分權。此外,common lien一般可進一步細分為particular liens及general liens,即特殊lien與普通lien。在particular liens下,權利人占有的財產應當與其所主張的權利屬于同一法律關系。而general lien則旨在擔保債務人對債權人的所有債務——并不僅僅是與設有lien的財產所相關的債務。


Common law lien及equitable lien都通過法院判決而在判例中得以確認, 而statutory lien(成文法的lien)則直接基于成文法的具體規定而產生。不同于common law lien,statutory lien不一定以占有財產為前提。


Lien也可以僅僅基于當事人約定,既contractual lien(美國法下一般稱為conventional lien )。這種類型的lien更加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當事人可以通過合同約定賦予債權人原本無法通過common law lien、equitable lien,或statutory lien而享有的lien。而且,contractual lien還可以擴大債權人基于common law lien的權利,可以賦予債權人以處分權——約定債權人可以出售合法占有的財產,并從銷售所得中受償。


上述概念已昭然若揭地顯示出在英美法下,當lien單獨出現的時候實則是一個寬泛的上位概念。英美法下所謂的lien,是泛指為確保權利人的訴求得以實現,而在他人財產(動產或不動產)上設定的一種約束。權利人也不一定要實際占有該財產。財產與所擔保的債務也不必屬于同一法律關系。由此,lien與我國《物權法》下留置權的區別可略見端倪——中國法下的留置權為擔保物權下的一種具體形式,以對留置財產(他人動產)的合法占有為前提,且留置的動產應當與債權屬于同一法律關系(企業之間留置的除外)。


為更好地理解英美法下lien的概念,下文分別基于英美法下一些主要的成文法中對lien的定義做進一步解析。


二、英國法下的lien


在英國法下,一些主要的statutory lien如下:


  • -《1979年貨物買賣法》(Sale of Goods Act 1979)第39、第41至48節,未收訖貨款的賣方所擁有的lien(unpaid seller’s lien)。


  • -《1982年民用航空法》(Civil Aviation Act 1982)第88節,機場當局基于未支付的機場費用有權扣留、出售債務人的飛機。


  • -《1974年律師法》(Solicitors Act 1974)第73節,法院可宣判辦案律師就某一案件的辦案花銷(區別于廣義的律師費),可在本案中該律師通過自身努力而追償到或維護的財產(包括動產、不動產)上設立擔保權利。


  • -《1906年海上保險法》(Marine Insurance Act 1906)第53節,保險經紀人所擁有的lien。


由此可見,英國法下lien的概念較之中國法下的留置權更加寬泛,不僅限于所合法占有的動產,在某些情況下也可包括不動產,甚至不需要占有。不過,在英國法下仍舊有與中國法下的留置權極為相似的lien,既《1979年貨物買賣法》(Sale of Goods Act 1979)第39、第41至48節下的規定——未收訖貨款的賣方所擁有的lien(unpaid seller’s lien)。


-Sale of Goods Act 1979


39  Unpaid seller’s rights.


(1)Subject to this and any other Act, notwithstanding that the property in the goods may have passed to the buyer, the unpaid seller of goods, as such, has by implication of law—


  • (a)a lien on the goods or right to retain them for the price while he is in possession of them;


  • (b)in case of the insolvency of the buyer, a right of stopping the goods in transit after he has parted with the possession of them;


  • (c)a right of re-sale as limited by this Act.

要準確理解該節條文的含義,必須先區分幾個概念:pass property in goods、delivery,以及 in possession of goods。Pass property in goods只是所有權轉移,并非一定有物理性的交付(delivery),此時賣方仍舊可以占有貨物,既in possession of goods。顯而易見,該節條文中的lien賦予了賣方繼續占有貨物以求買方清償貨款的權利。

該法第41至48節對該種lien進行了進一步的規定


41  Seller’s lien.


(1)Subject to this Act, the unpaid seller of goods who is in possession of them is entitled to retain possession of them until payment or tender of the price in the following cases:—


  • (a)where the goods have been sold without any stipulation as to credit;


  • (b)where the goods have been sold on credit but the term of credit has expired;


  • (c)where the buyer becomes insolvent.

該節進一步肯定了在三種情況下(非賒銷、賒銷但賒銷期已到期、買方無清償能力),仍占有貨物而未收訖貨款的賣方可以繼續占有該貨物,直至貨款得以支付。其中,第一、第二種情況是買方逾期未付,第三種情況類似于預期違約。故,均為買方不履行到期債務的情況。另外,從the unpaid seller of goods who is in possession of them可看出,未付款的貨物與賣方所占有的貨物為同一批貨物,既屬于同一法律關系。


43  Termination of lien.


(1)The unpaid seller of goods loses his lien or right of retention in respect of them—


  • (a)when he delivers the goods to a carrier or other bailee or custodier for the purpose of transmission to the buyer without reserving the right of disposal of the goods;


  • (b)when the buyer or his agent lawfully obtains possession of the goods;


  • (c)by waiver of the lien or right of retention.


該節規定了lien消滅的情況:當賣方不再占有貨物(表現為賣方交付(deliver)貨物或買方合法占有貨物)或賣方棄權的情況下,lien即告消滅。此外,“right of retention”僅為蘇格蘭法下對該種占有型lien的通俗稱謂,并沒有賦予該條文有任何額外的含義。


48  Rescission: and re-sale by seller.


(3)Where the goods are of a perishable nature, or where the unpaid seller gives notice to the buyer of his intention to re-sell, and the buyer does not within a reasonable time pay or tender the price, the unpaid seller may re-sell the goods and recover from the original buyer damages for any loss occasioned by his breach of contract.

...


該節規定了在貨物易腐,或賣方已將轉售意圖告知買方,而買方仍未在合理期限內付款的情況下,賣方可以轉賣貨物,并從所得價款中受償。 即,賣方對所占貨物有處分權。因此,該種lien帶有物權性質。

結合上述幾節條文可知,該法下的這種lien與我國《物權法》下的留置權幾乎一致。


三、美國法下的lien


在現行美國立法中,有兩部重要法律對lien加以定義,分別為美國《統一商法典》(Uniform Commercial Code)以及《美國法典》第11篇( Code of Law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U.S. Code,第11篇也被稱為Bankruptcy Code,既《美國破產法》)。


《統一商法典》下對lien的定義為:


“Lien” means a charge against or interest in goods to secure payment of a debt or performance of an obligation, but the term does not include a security interest.


即,為擔保債務的清償或義務的履行,而在貨物上設定的負擔或對貨物所享有的權益,但不包括擔保利益。此處特別指出該法下的lien不包括“擔保利益”,是為了與同法下的第9節“擔保交易(secured transaction)”下的“擔保利益(secured interest)”以示區別——此種權利是基于當事人雙方之間的擔保協議(secured agreement)而產生的, 既基于當事人合意。因此,《統一商法典》下的lien并非基于雙方合意而產生,是一種non-consensual lien,不需要獲得所有權人同意。


由此可見,《統一商法典》下對lien的概念比我國《物權法》下的留置權要寬泛,雖然都為動產, 但是不需要權利人以占有該動產為前提,因此也不存在“留置”一說。


在美國法下,另一個對lien的重要定義見于《美國法典》第11篇(既《美國破產法》):


The term “lien” means charge against or interest in property to secure payment of a debt or performance of an obligation.


即,為擔保債務的支付或義務的履行,而在財產上設定的負擔或對財產所享有的權益——與《統一商法典》的定義非常類似,僅將“貨物(goods)”改為“財產(property)”,并且沒有任何排除情況。可見,該法下對lien的定義非常寬泛——不僅適用于動產,也適用于不動產;既可以基于合意(consensual lien),也可是未經所有權人同意的non-consensual lien。


《美國法釋義全書》(American Jurisprudence)下也指出liens是一個綜合性(comprehensive)的概念,包含mortgages及pledges。 彰明較著,《美國破產法》下的lien是一個最為寬泛的概念——適用于動產及不動產,不以占有或雙方合意為前提,與我國《物權法》下的留置權可以說是一種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國法下liens的有效性、性質、效力、范圍是由各個州法(state law)而非聯邦法(federal)所規定的,除非是由聯邦法設立或規定其受償順利的lien。 在美國法下,由于lien是對所有權人權利的減損,因此法院在裁判時一般對索賠人進行嚴格解釋,而傾向于對所有權人做出有利解釋。因此,索賠人必須盡可能提供一切詳盡的證據,以證明其有權享有、行使lien。不過,對于法律規定的具體lien,則由于受到法律的青睞,一般只要不違反法律,都應獲得支持。


四、英美法下的lien與我國《物權法》下的留置權之關系及實務建議


我國《物權法》第230條第1款給出了留置權的基本概念:


“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債權人可以留置已經合法占有的債務人的動產,并有權就該動產優先受償。”

據此,留置權成立的要件為:


  1. 債權人已經合法占有債務人的動產。


  2. 債權人占有的動產,應當與債權屬于同一法律關系,但企業之間留置的除外。


  3. 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


可見,我國《物權法》下的留置權是一種占有型權利,并進一步要求所占財產為動產、屬于同一法律關系、只能擔保到期債務。


對比英美法下各類lien,我國《物權法》下的留置權是一種只針對動產的possessory lien,并且是particular lien。不過,我國留置權可適用的情況比英美法下普通的possessory/particular lien又窄了一些——不能用來擔保未到期債務。


此外,中國法下的留置權是法定性擔保物權,只能直接依據法律的規定發生,不能由當事人自由設定。 故而,在我國不承認一部分contractual/conventional lien。 因此,如果涉外合同適用中國法,要注意避免自行約定“留置權”的情況。

中國法下的留置權的另一個特征是物權性。《物權法》第236條第1款規定:


“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留置權人應當給債務人兩個月以上履行債務的期間,但鮮活易腐等不易保管的動產除外。債務人逾期未履行的,留置權人可以與債務人協議以留置財產折價,也可以就拍賣、變賣留置財產所得的價款優先受償。”


即,在滿足前置條件(給予寬限期、債務人寬限期內仍舊不履行)的前提下,留置權人可以直接處分留置財產。在這點上中國法下的留置權與common law lien有質的差異(為債權性,權利人無處分權)。


雖然,英美法下的lien很多與我國《物權法》下的留置權存在不少差別,但仍舊有一些具體的lien與我國《物權法》下的留置權基本一致。比如上文提及的英國《1979年貨物買賣法》下未收訖貨款的賣方所擁有的lien與我國《物權法》下的留置權基本一致。


該法下賣方所享有的lien,是一種possessory lien(占有型lien),是在未收訖貨款(到期債務)時對合法占有的、屬于同一法律關系下的債務人動產(既未付款貨物 ,因此時所有權已經轉移給買方(pass property in goods),既實際已為買方財產)可以繼續占有。當買方在合理期限內仍不履行債務時,賣方可行使處分權,出售貨物以受償。如果賣方喪失對該貨物的占有,lien即告消滅。不難看出,該定義下的lien,不論是權利的概念、設立、行使、消滅、性質(物權性)都與我國《物權法》下對留置權的規定幾乎一致。故而,將此lien翻譯成賣方留置權應該說是較為合適的。


綜上所述,我國《物權法》下留置權的概念比英美法下普通的lien要窄很多。如將這兩個概念等同、互譯,除翻譯的精準性大打折扣外,在實踐中也會引起很多誤解,進而導致爭議。在美國法下的lien是一個更加寬泛的物之擔保的概念,如不考慮物權性還是債權性的問題,則可視作我國《物權法》下留置權的上位概念。鑒于英美法下的lien一般給權利人以優先受償的權利,體現為一種優先性,故在美國法下一般翻譯成“優先權”是更為穩妥的方式。而在英國法下,對lien的規定更加細致、具體,在理解時可以根據所涉權利的具體含義譯成留置權(如英國《1979年貨物買賣法》下的賣方留置權)或優先權。


反過來,當需要將我國《物權法》下的“留置權”一詞翻譯成英語時,必須指明其是一種對動產(personal chattels/movable)的占有型(possessory)特殊(particular)lien,且當寬限期(兩個月)屆滿時,留置權人可以直接處分留置財產。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前文提及的蘇格蘭法下的right of retention是對動產的占有型lien,但是此概念還是比我國《物權法》下的留置權寬泛——包含particular及general retention,且權利人一般無處分權。而且,嚴格地說,較之于lien,retention并非英美法下的專有法律術語,而僅用于蘇格蘭法。因此,如果合同適用狹義的英國法(English law,即英格蘭及威爾士法)或美國法,則使用retention仍舊容易引起誤解和爭議,建議還是使用lien,并按前述加以界定。


因各自歷史文化、社會形態等原因,不同國家法律之間的差別或止于毫末,或大相徑庭。故而,在翻譯、特別是撰寫相關法律文書時,應該基于對相近概念的正確理解,再對字句精雕細琢,惟有這樣的翻譯才更為精確與完整,符合法律文書所要求的嚴謹。


1 比如,某些lien是實體性權利還是程序性權利?各類lien的受償順序(priority)等等。


2 為撰寫本文,筆者除結合自身學識、查證相關資料外,也請教了幾位熟識的英國、美國法學院的教授、資深律師及法務主管。在討論中,這些專家學者在給出基本解釋的同時也均做出了一定程度上的保留。


3 本文中的英美法僅指英國法與美國法,而非更加寬泛的英美法系(common law)的概念。其中,英國法做狹義用,僅指適用于英格蘭與威爾士的English law,不討論廣義英國法(law of United Kingdom)概念下所涵蓋的蘇格蘭法及北愛爾蘭法。


4 參見Lien, Oxford Dictionary of Law, (8th ed, 2015), 第756頁。


5 參見Lien, Black Law Dictionary, (9th ed, 2009), 第1006頁。該詞典為美國法律詞典的權威著作。第一版發行于1891年,現更新至第十版,筆者所援引的為第九版。


6 參見26 U.S. Code § 6321 - Lien for taxes。


7 英國法之定義與分類可參見Lien, Oxford Dictionary of Law, (8th ed, 2015), 第756頁,以及:Lien, Practical  Law, https://uk.practicallaw.thomsonreuters.com/1-107-6319?__lrTS=20170401234242838&transitionType=Default&contextData=(sc.Default)。美國法之定義與分類可參見Lien, Black Law Dictionary, (9th ed, 2009), 第1006至1009頁,以及《美國法釋義全書》第二版(American Jurisprudence, second edition):51 Am. Jur. 2d Liens § 4, 51 Am. Jur. 2d Liens § 7。


8 英國法參見由英國東北巡回審判區(North Eastern Circuit)Janice McMullen 法官撰寫的文章Equitable liens,載于Practical Law:

https://uk.practicallaw.thomsonreuters.com/2-627-2927?originationContext=document&transitionType=DocumentItem&contextData=(sc.Default)&firstPage=true&bhcp=1;美國法參見《美國法釋義全書》第二版(American Jurisprudence, second edition):51 Am Jur 2d Liens § 80。


9 參見Lien, Oxford Dictionary of Law, (8th ed, 2015), 第756頁。General lien/particular lien, Black Law Dictionary, (9th ed, 2009), 第1007頁、第1008頁。


10 參見R. J. Robertson, Jr., Attorney's Liens in Illinois: An Analysis and Critique, 30 S. Ill. U. L.J. 1 2005-2006, 第4頁。


11 參見Conventional lien, Black Law Dictionary, (9th ed, 2009), 第1007頁。


12 英國法參見由英國東北巡回審判區(North Eastern Circuit)Janice McMullen 法官撰寫的文章Equitable liens,載于Practical Law:

https://uk.practicallaw.thomsonreuters.com/2-627-2927?originationContext=document&transitionType=DocumentItem&contextData=(sc.Default)&firstPage=true&bhcp=1。美國法參見Conventional lien, Black Law Dictionary, (9th ed, 2009), 第1007頁。


13 參見我國《物權法》第230條、第231條。


14 參見《1979年貨物買賣法》(Sale of Goods Act 1979)第39節、第41至48節,載于:http://www.legislation.gov.uk/ukpga/1979/54。


15 參見《1982年民用航空法》(Civil Aviation Act 1982)第88節,載于:

http://www.legislation.gov.uk/ukpga/1982/16/section/88。


16 參見《1974年律師法》(Solicitors Act 1974)第73節,載于:

http://www.legislation.gov.uk/ukpga/1974/47/section/73。


17 參見《1906年海上保險法》(Marine Insurance Act 1906)第53節,載于:

http://www.legislation.gov.uk/ukpga/Edw7/6/41/section/53。


18 It will be observed that in these sections the words “right of retention”—borrowed from Scottish law—occur as an alternative of "lien"—a technical term of English law. … the words "right of retention" are more intelligible to the average layman than the English term…. 參見:John Delatre Falconbridge, Handbook of the Law of Sale of Goods, (Canada Law Book Company, 1921)第117頁。 既,兩者微妙的區別在于lien屬于英格蘭及威爾士法(English law)下的一個技術術語,而蘇格蘭法下用普通人更加容易理解的right of retention加以替代。另外,retention的概念比廣義的lien窄一些,特指對動產的possessory lien。參見RETENTION, Lectric Law Library, 載于:

http://www.lectlaw.com/def2/q160.htm。RETENTION, Scottish law. The right which the possessor of a movable has, of holding the same until he shall be satisfied for his claim either against such movable or the owner of it; a lien.


19 此處,賣方在該lien下的權利大于common law lien下權利人的權利,不僅僅可占有貨物等待受償,還可以直接出售貨物以受償。


20 更詳細的分析參見后文第四部分。


21 參見U.C.C. § 2A-103(r) (2002)。


22 參見U.C.C. § 9-102(a)(74) (2010)。


23 《統一商法典》適用于動產(all things that/which are movable),參見U.C.C. § 2-105(1) (2002); U.C.C. § 2A-103(1)(h) (2002); U.C.C. § 9-102(a)(44) (2010)。


24 參見11 U.S. Code § 101(37)。


25 參見《美國法釋義全書》第二版(American Jurisprudence, second edition):51 Am. Jur. 2d Liens § 4。Mortgage和pledge大致可對應中國法下的抵押與質押,更具體的對比在此按下不表。


26 參見《美國法釋義全書》第二版(American Jurisprudence, second edition):51 Am. Jur. 2d Liens § 9。


27 參見《美國法釋義全書》第二版(American Jurisprudence, second edition):51 Am. Jur. 2d Liens § 10。


28 參見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編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釋義》。


29 參見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編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釋義》。


30 對于contractual/conventional lien,如果是留置權型的,則在我國不承認。如果是普通的物之擔保,則仍舊可能符合我國法律規定。因此,不能一概而論。


31 該法下對貨物(goods)的定義見于第61節“解釋(interpretation)”條款:“goods” includes all personal chattels other than things in action and money, and in Scotland all corporeal moveables except money; and in particular “goods” includes emblements, industrial growing crops, and things attach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land which are agreed to be severed before sale or under the contract of sale; and includes an undivided share in goods。其中personal chattels、corporeal moveables均意為動產。


32 參見前注18。

欢迎光临: 南雄市| 虹口区| 泸定县| 礼泉县| 左贡县| 定边县| 招远市| 禄劝| 富宁县| 建始县| 措勤县| 池州市| 武强县| 凤山县| 土默特左旗| 徐水县| 曲松县| 长海县| 凯里市| 神池县| 怀集县| 乌拉特后旗| 西昌市| 崇礼县| 茶陵县| 建阳市| 革吉县| 邢台县| 凤阳县| 华宁县| 太仆寺旗| 普宁市| 汶川县| 怀来县| 老河口市| 武宣县| 马尔康县| 安新县| 江源县| 莒南县| 阿鲁科尔沁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