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概股總結和展望
作者:黃晶晶 林懇 余心朵 2022-01-18一、2021中概股全景
在過去的2021年,中國企業赴美上市的情緒從火熱急速降成了冰點,上市進程也從“不求最快只求更快”,變成了“無盡的等待”。盡管2021年下半年起基本上不見中概股新上市的身影(注:除聯拓生物外,另外兩家完成美國IPO的中概股在7月1日以前已獲得美國證監會和交易所的問詢),但2021年中概股美國IPO[1]的數量(41家)仍然超過了2020年全年的總和(34家),融資金額(約142.3億美元)也比2020年(約122.6億美元)增長了約16%[2]。 2021年中概股赴美上市的行業分布和融資規模情況如下: 融資金額排名前三的行業是互聯網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和醫療保健,其中融資規模在10億美元以上的中概股有滴滴(44.35億美元)、滿幫集團(15.675億美元)、霧芯科技(13.98億美元)和圖森未來(13.51億美元)。 在上述行業中,互聯網及信息技術行業中的中概股普遍融資金額較高,15家企業中有5家企業融資在1億美元以上,2家企業融資在10億美元以上滴滴(44.35億美元)、滿幫集團(15.675億美元);醫療保健行業的融資不均勻,基本上新藥研發企業的融資均能達到1億美元以上,而普通保健類企業或傳統中藥企業的融資僅能剛達標(注:此處指這些企業IPO的融資金額剛達到納斯達克交易所規定的最低融資額);其他行業整體融資水平一般,但仍有個別中概股表現突出,如水滴(3.6億美元)、圖森未來(13.51億美元)、怪獸充電(1.5億美元)和霧芯科技(13.98億美元)。 在前述41家企業中,僅有安博生物、叮咚買菜、腦再生科技和聯拓生物4家使用股權結構,其他38家均采用了VIE架構。 二、2021年中美兩國對中概股的監管變化 2021年7月1日成為中國企業赴美上市的分水嶺,由于中美兩國監管層面均提出要對赴美上市的中概股從嚴監管,以及再次出現對VIE架構合法性的爭論,因此引起了已經習慣采用VIE上市的中概股的不安和迷茫。 2021年12月初,美國《外國公司問責法案》落地[3],PCAOB規定,不能提供審計底稿的中概股公司,3年后有可能面臨在美國交易所終止交易地情形;2021年12月20日,美國SEC的公司融資監管部(The Division of Corporation Finance)發布了《致中國公司的信函范本》(Sample Letter to China-Based Companies)[4],該信函范本的發出旨在要求中概股公司加強向投資者的披露義務,尤其是需要顯著和準確地披露公司使? VIE 架構和不能遵守PCAOB有關審計底稿要求的潛在風險。 2021年7月后,中國監管機構連續發布了《國家安全審查辦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網絡數據安全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數據出境安全評估辦法(征求意見稿)》等,旨在規范赴境外上市企業的數據處理活動。其中,《國家安全審查辦法》已經正式生效,并規定“掌握超過100萬用戶個人信息的網絡平臺運營者赴國外上市,必須向網絡安全審查辦公室申報網絡安全審查?!?/p> 2021年12月24日,中國證監會官網發布了《國務院關于境內企業境外發行證券和上市的管理規定(草案征求意見稿)》(“管理規定”)和《境內企業境外發行證券和上市備案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同日,中國證監會答記者問中明確指出,中國證監會支持企業依法合規赴境外上市,赴境外上市將全面實行備案制,并且明確滿足合規要求的VIE架構企業備案后可以赴境外上市,這是中國證券監管機構首次正面承認VIE架構。 緊接著,12月27日,中國發改委和商務部共同發布了《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1年版)》(“負面清單”),在“說明”中明確規定“從事《 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禁止投資領域業務的境內企業到境外發行股份并上市交易的,應當經國家有關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境外投資者不得參與企業經營管理,其持股比例參照境外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有關規定執行。”這給從事禁止類業務的外商投資企業給予了一定的豁免,同時,也是VIE架構滿足合規性要求的原則。 在這些監管變化下,回歸港股已成為中概股企業的默認選項,一些已經達到香港上市條件的美國中概股公司,已在2021年完成了香港二次上市,例如:汽車之家、百度集團、嗶哩嗶哩、攜程集團、和黃醫藥、小鵬汽車、理想汽車和微博。 三、2022年中概股展望 在經過2021年中概股企業赴美上市的震蕩后,隨著中美兩國監管機構明確具體的監管要求逐步落地,中概股市場已趨于平靜和可預測。鑒于A股和港股無論是監管還是投資人行為均與美國有實質性差異,且美國作為第一經濟大國并有著最成熟的資本市場,其對中國企業的吸引力仍不可撼動,但我們認為2022年中概股企業會有幾個特點: 1、上市行業變化 考慮到國家整體戰略規劃,2022年赴美上市的中概股企業的行業可能會與2021年有明顯不同,參考《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2020年版)》-全國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我們認為境外資本新的投資點將涉及,包括但不限于專用設備制造業-環保相關、醫藥制造業-細胞治療藥物研發和新型診斷試劑的開發、生產、電子商務、人工智能技術研發與應用、養老相關服務、職業技能培訓(非學制類)等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的實體經濟行業。 2、中小企業的美國IPO仍然會持續 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IPO的最低財務標準目前仍是三大主要交易市場(注:此處僅指A股(不含新三板和北交所)、港股主板和美國納斯達克及紐交所)中最低的,通常只需要兩年審計,且經審計的最后一年凈利潤達到75萬美元或者凈資產達到500萬美元即可。因此,對于中小企業(注:指IPO市值不到1億美元的中國企業)或者仍處于虧損狀態但估值未達到A股或港股主板市值標準的中國企業,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仍是其最好也是唯一的上市選擇。 3、港股回歸成為常態,但中概股仍會繼續保持美國的上市地位 如前所述,考慮到對沖中美監管風險以及為了符合中國大陸的網絡、數據安全監管要求,中概股企業有意尋求安全的落腳點,2021年下半年香港聯交所推出了簡化及優化海外發行人上市制度[5],放寬了第二上市條件,可以說從制度上做好了接納中概股企業的準備。據統計[6],目前有27家中概股企業符合回港上市標準。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證監會正在積極推動審計底稿問題的解決,中概股繼續在美國上市交易符合中美兩國的利益要求;其次,隨著網絡安全審查的落地,相信中概股能夠在監管機構的指導下,實現網絡數據安全的合規化;最后,為滿足企業充分利用兩個市場資源的需求,美國市場仍是中國企業利用國際資源發展和壯大自身實力的最佳途徑。 隨著中美兩國針對中概股企業境外上市政策的落地,我們預計美股在今年第一季度將重新開放。同時,為符合中國證監會的備案要求,中概股企業需要中國律師進行合規化輔導。我們作為有經驗的境外上市團隊,歡迎各位就中概股上市動態和實操與我們進行交流。 注釋 [1] 本文不考慮中概股SPAC和OTC的表現。 [2] 本文中的上市企業數量、融資金額和增長幅度均為網絡信息整理而來。 [3] 美國《外國公司問責法案》“最后一只靴子”落地 (qq.com)。 [4]https://www.sec.gov/corpfin/sample-letter-china-based-companies?utm_medium=email&utm_source=govdelivery [5] 港交所:放寬第二上市,無需創新產業、市值門檻大降,明年起生效 (qq.com)。 [6] 《分析:中概股虎年將加緊回“港”對沖退市風險 港交所積極“接盤”》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delist-firms-hk-ipo-1227-idCNKBS2J600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