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虛擬人相關法律問題淺析(上)—數字虛擬人概述
作者:謝美山 全開明 袁葦 2022-09-02幾年前,當比特幣、以太坊和各種Token被爆炒時,大多數人只對區塊鏈有模糊的印象,雖然認為可能是未來趨勢,但并不清楚前景究竟是怎樣的。之后,NFT大行其道,特別是去年以來數字藏品在中國的火熱,讓人更是一頭霧水。再加上元宇宙的突然“降臨”,似乎宣示,人類馬上就要在網絡上進入一個新的世界。探究其背后的邏輯關系就會發現,Token和NFT其實只是打開元宇宙大門的鑰匙,而主角——數字虛擬人已在一旁換裝,隨時準備登場。
有人預言:未來,生活在虛擬世界里的人的數量,會遠比地球上的人口多得多。本世紀末,地球進入巔峰狀態時的人口會達到110億,而虛擬人的峰值會達到10倍以上,人們在里面生活、掙錢,會是超級繁榮的景象。[1]在虛擬人群迎面走來之際,我們有必要提前考慮一下,我們加入其中的法律關系是怎樣的,義務和限制是否太繁多,權利是否有保障?
一、定義
2020年12月,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聯盟總體組和中關村數智人工智能產業聯盟數字人工作委員會首次發布的《2020年虛擬數字人發展白皮書》對虛擬數字人進行界定:“虛擬數字人是指具有數字化外形的虛擬人物。與具備實體的機器人不同,虛擬數字人依賴顯示設備存在。虛擬數字人宜具備以下三方面特征:一是擁有人的外觀,具有特定的相貌、性別和性格等人物特征;二是擁有人的行為,具有用語言、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表達的能力;三是擁有人的思想,具有識別外界環境、并能與人交流互動的能力。” 白皮書采用“虛擬數字人”的詞語表述“數字”是指“人”的成分,與金、木、水、火、土等實體物質對應;“虛擬”是指“人”的存在方式是非物理世界,與現實世界對應。相比較“虛擬”,“數字”是更貼近本質的定語,換言之是與“人”關系更緊密的定語。按照定語從遠到近順序排列的漢語語法規則,“虛擬”應排在“數字”前。因此,從語法上看,“虛擬數字人”是一個規范表述。但從虛擬人的分類來看,虛擬人可以分為手繪虛擬人、計算機(數字)虛擬人,數字虛擬人是與基于手繪這種傳統技術制作的虛擬人相對應的。在進入計算機時代,幾乎所有的虛擬人都屬于“數字人”,“虛擬人”“數字人”“虛擬數字人”“數字虛擬人”是可以相互替換使用的詞匯。本文更傾向于采用“數字虛擬人”這樣的表述,以示與傳統虛擬人的代際差異。 白皮書所概括的三個特征只是強調“虛擬數字人”具有“人”的特征,并未指出“數字虛擬人”的本質是基于計算機圖形學技術(Computer Graphic, CG)創造出來的數字化形象,也未明確數字虛擬人的存在場所不是現實生活,而是以代碼與數據的形式在計算設備上運行。 綜上,我們對數字虛擬人的定義是:通過計算機圖形學技術、動作捕捉、圖形渲染、語音圖像識別、人工智能等技術創造出與人類形象接近的數字化形象,賦予其特定的人物身份設定,并以代碼與數據的形式在計算設備上運行。

(這是網絡游戲《古墓麗影》中主角勞拉形象演變的過程,可以看出,隨著以深度學習、實時渲染、CG、動作捕捉、機器視覺為代表的游戲技術的進步,勞拉的在游戲中的形象也不停迭代,從模糊到清晰,從機械、笨拙到靈動,從卡通到逼真。) 二、發展歷程
因為技術發生迭代,不同時代的數字虛擬人在技術層面上的含義是不同的。

(William Fetter設計的“boeing man”)
首先,我們先從泛化的虛擬人物中剝離出狹義的基于計算機圖形學技術的虛擬人。20世紀60年代,時任波音藝術總監William Fetter第一個用計算機建成人物形象“波音人”,用于駕駛員座艙設計及功效學研究。之所以將“波音人”界定為數字虛擬人是因為,在我們的定義中,“數字”是與計算機技術相關的,“波音人”是第一個用計算機建成的人物形象。《2020年虛擬數字人發展白皮書》里所述的日本動畫《超時空要塞》女主角林明美被包裝成演唱動畫插曲的歌手(世界上第一位虛擬歌姬),是以手工繪制為主,并非基于計算機技術制作的,因此仍然應界定為泛化的傳統虛擬人物,而不屬于我們定義中的數字虛擬人范疇。 接著,我們讓虛擬人上網,進入互聯網虛擬人階段。在Web 1.0階段,最初的虛擬人只以一個網名形式存在(“互聯網數字虛擬人1.0”);到Web 2.0階段,出現用數字化模擬人的外形的數字虛擬人(“互聯網數字虛擬人2.0”);在即將到來的Web 3.0階段,數字虛擬人將基于人機交互以我們的“分身”存在網絡上,甚至可能基于人工智能而具備獨立主體的“自覺”能力(“互聯網數字虛擬人3.0”)。 本文將基于對Web 2.0階段的數字虛擬人進行分析,并對Web 3.0階段數字虛擬人進行預言。
三、特征與分類
根據用途不同,數字虛擬人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功能型虛擬人,如AI導購、AI客服等,側重于服務屬性,在金融、醫療等多種領域都能有所應用。

(洛天依)
身份型虛擬人,如初音未來、洛天依、小冰公司的虛擬男友和虛擬女友、萬科公司虛擬員工“崔筱盼”等,主要以主播、偶像等身份出現,以吸引人的形象和性格為主打賣點。用戶所需求的就是這種數字虛擬形象的視覺效果或帶來的娛樂內容及體驗。

分身型虛擬人,分為兩種,一種是真人的“掃描版”,一種是“創意版”。目前,以創意版居多,如迪麗熱巴的虛擬人形象“迪麗冷巴”、黃子韜的“韜斯曼”。訊飛虛擬人交互平臺給用戶構建的虛擬人形象則屬于“掃描版”。分身型虛擬人的形象是基于現實中的真人設計,與真人相對應,主要用于滿足消費者在虛擬世界中的化身需求。

(訊飛開放平臺的虛擬人定制流程)
不論是屬于何種類別的數字虛擬人,其商業邏輯歸根結底都是為了更好地滿足人的特定需求,或者是娛樂需求或是交互需求。因此,虛擬人的產品屬性和商業邏輯都會隨著人的需求變化而發展。
四、主要應用場景
根據目前數字虛擬人的運作模式以及行業發展來看,數字虛擬人已經在各種場景得到了廣泛應用,但相對而言,主要集中于網絡游戲、虛擬偶像、品牌營銷等場景,尤其是B端業務。 在網絡游戲產業中,知名的數字虛擬人逐步發展成有影響力的IP,被改編成網絡游戲,例如:根據“初音未來”改編的音游《初音未來:夢幻歌姬》。此外,游戲公司依托游戲產品豐富的角色設計和劇情故事,以及在美術、技術方面的優勢,也在打造基于自身游戲的數字虛擬人,例如:騰訊手游《和平精英》的專屬數字虛擬人“吉莉”,作為《和平精英》美學代言人參與了多項文化、公益、外宣和聯動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破圈效應。 在虛擬偶像產業中,如今已經呈現百花齊放的狀態。洛天依、A-soul、AYAYI、柳夜熙等虛擬偶像,在微博、B站、QQ音樂等平臺都有數十萬乃至千萬的粉絲。對虛擬偶像來說,主要有四個變現途徑:一是通過線上線下演唱會、發布專輯作為主要收入來源,例如洛天依首張專輯就拿下了超50萬張的好成績;二是形象IP授權給硬件軟件制作商,用于開發相關周邊、實體店、軟件游戲等;三是在直播、短視頻等新興業態擔任主播收取服務費,例如洛天依在2020年的一場直播帶貨“坑位費”竟然高達90萬元;四是作為品牌代言人收取代言費。和真人偶像相比,虛擬偶像永遠不會有“塌房”風險,品牌方完全不用擔心帶來的負面輿情,因此各大娛樂公司也在積極布局虛擬偶像市場。 在品牌營銷方面,隨著圖形渲染、圖像識別、動作捕捉、深度學習等技術的成熟,數字虛擬人正在以虛擬客服、虛擬導購、虛擬學生、虛擬主持人、虛擬網紅達人等形象不斷滲透和參與到現實生活中。
五、政策
2021年10月20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十四五”科技發展規劃》指出:“推動虛擬主播、動畫手語廣泛應用于新聞播報、天氣預報、綜藝科教等節目生產,創新節目形態,提高制播效率和智能化水平。”這從政策層面為功能性型虛擬人發展指明了方向。 2022年8月3日,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發布《北京市促進數字人產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京經信發〔2022〕59號)。這是國內首個數字人產業專項支持政策。根據《行動計劃》,到2025年,北京市虛擬人產業規模將突破500億元,初步形成具有互聯網3.0特征的技術體系、商業模式和治理機制,成為全國虛擬人產業創新高地。
六、前景
2021年通常被認為是“元宇宙元年”,在元宇宙風暴的帶動下虛擬人也成為眾多企業爭相搶占的風口,虛擬人相關企業新增數量、投融資規模、應用場景、創新產品等都在近一年中顯著增長。事實上,無論是“元宇宙”還是“虛擬人”,兩個概念均在20世紀90年代就已產生,而以初音未來、洛天依等虛擬歌姬為代表的虛擬人更是早已在娛樂等領域有所應用,為何虛擬人產業在近年來,尤其是在元宇宙概念出圈后又迎來了爆發? 不可否認,疫情是推動數字虛擬人火熱的因素之一。疫情影響下,人們原有的休閑娛樂等外出活動受限,對線上娛樂內容的需求大幅提升,促進了相關產品技術的進步。此外,隨著Web 3.0時代的到來,互聯網正脫離平面進入三維立體空間中。這意味著,互聯網需要更多的交互方式以帶給用戶更加真實的體驗。基于深度學習、實時渲染、CG、動作捕捉、機器視覺等技術的進步,虛擬人在外形上更加逼真,聲音、動作 滿足了用戶在網絡上尋求“真實”的需求。毫無疑問,虛擬人是未來新的數字世界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元素。虛擬人可能是元宇宙一條重要的超預期賽道,虛擬人可以和真人自然交互,能夠為用戶提供豐富的創作內容,并帶來極致的沉浸式體驗,甚至可能擺脫虛擬形象限制,呈現出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相互映射的一種可能性。 虛擬人的發展才剛剛開始,隨著人工智能、5G、虛擬現實等新技術的融合發展,未來數字虛擬人逐漸滲透營銷、政務、銀行、地產等領域,服務型功能凸顯,幫助企業實現降本增效,數字虛擬人產業將往規模化、社會服務方向發展。除了主持人、明星、kol面臨著被虛擬人取代的風險,服務行業的人員同樣也面臨著的危機。
注釋 [1] 《虛擬人頂級操盤人對話:揭秘內容IP運營的“元”邏輯》, https://www.sohu.com/a/546271219_100288184,瀏覽時間:2022年7月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