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起重大電商逃稅案件說起——系統分析稅局稽查邏輯及合規路徑
作者:全開明 洪一帆 袁葦 謝美山 2025-08-12【摘要】 近日,電商逃稅案例屢見不鮮。青島即墨區一家普通服裝店收到的稅務罰單,抖音店鋪流水5679萬元,納稅申報卻只有32萬元;傳媒公司由于信息流虛開發票,連補帶罰超1000萬元。在“以數治稅”成為稅收治理核心趨勢的背景下,平臺經濟企業正面臨愈加嚴格的稅收監管壓力,依托平臺數據穿透與資金鏈追蹤實現對收入端與成本端的“雙端從嚴”監管。因此,在金稅四期全面打通、“以數治稅”逐漸閉環推進的背景下,基于案例與相關制度的演進,本文總結了當下平臺稅務稽查的趨勢,并給出合規實踐的建議。本文是筆者撰寫的涉稅合規指引系列文中的第九篇,前八篇文章分別為“外籍”“境外”“永住”“綠卡”背后的納稅義務和申報規范 - 專業文章 - 上海市錦天城律師事務所;從李雪琴案透視公眾人物稅務合規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 專業文章 - 上海市錦天城律師事務所;高凈值人群海外存款涉稅合規指引 - 專業文章 - 上海市錦天城律師事務所;出口貿易海外收款涉稅合規指引 - 專業文章 - 上海市錦天城律師事務所;境內人士海外收入涉稅合規指引 - 專業文章 - 上海市錦天城律師事務所;企業破產稅收處理的關鍵流程及主要稅種應對實務指引 - 專業文章 - 上海市錦天城律師事務所;網紅“甲亢哥”如何在國內交稅?---外籍人員個人所得稅征管問題研究 - 專業文章 - 上海市錦天城律師事務所;“個人”“其他當事人”如何界定關系重大---試評《稅收征管法》(征求意見稿) - 專業文章 - 上海市錦天城律師事務所。本文以平臺經濟經營中涉及的一系列可能風險點,旨在為企業經營規避稅務風險、指引企業合規納稅。
【關鍵詞】 “以數治稅” 平臺經濟 稅務風控指南 財稅工具
平臺經濟是推動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的重要力量。與此同時,稅務問題愈發突出,這主要源于“金稅四期”工程的全面實施。電商平臺開始和稅務部門啟動數據共享模式,讓稅務檢查變得更嚴格,稅務人員可以對企業的經營情況、資金流動、發票開具等進行全面的跟蹤和檢查。這就要求無論企業的經營模式如何創新,都必須遵守稅收法律法規,否則必將面臨法律的嚴懲。
一、案例深度解剖:稽查手段與違法模式
近日暴雷的抖音商戶案說明,在新興經濟領域,稅務部門已經開始深入使用“以數治稅”的方法檢查平臺提供的數據,把“平臺上的流水”看作企業的收入,未提現、未開票等方式已難以回避申報義務。另外,信息流傳媒虛開發票案反映了稅務部門在檢查成本方面,也不再以發票是不是正規為唯一標準,而是更加關注業務是否真實,資金、業務、發票等方面是不是一致。

二、稅務稽查新規律:四大趨勢不可逆
(一) “以數治稅”成為“殺手锏”
在抖音商戶隱匿收入偷稅案中,稅務部門依據平臺提供的交易數據和提現記錄,對企業實際收入進行了核實和比對,確認其申報收入嚴重偏低,存在偷稅行為。現在,稅務管理越來越依靠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以數治稅”已經成了主要治理手段,稅務部門能依法獲取平臺的數據,新的平臺稅收政策也進一步要求平臺必須把交易數據報送給稅務機關。以下是近年來我國在“以數治稅”方面發生的一些重要事件,反映出稅收管理正從靠經驗判斷,轉向靠數據決策。

(二) 偷稅認定“雙端從嚴”, 抓住運營特點
當前,稅務部門在偷稅認定上呈現出“雙端從嚴”的趨勢,即對收入端和成本端的監管都日益嚴格。并且在涉稅違法案件核查過程中,檢查人員也會研究、掌握涉案企業所在行業的經營規律和運營特點,拓展調查思路,抓住案件查辦“牛鼻子”。

一般而言,在收入方面,稅務部門會把企業在各種數字平臺上的全部交易流水作為應稅收入。不管交易流水有沒有開具發票,也不管錢有沒有提現到賬。在抖音商戶隱匿收入案中,企業認為其在抖音平臺上的部分交易資金未提現,且屬于“代收代付”性質,不屬于納稅范圍。然而,稅務部門在調查平臺上的交易記錄、提現數據以及企業賬戶的資金流動等情況后,最終確認企業存在隱瞞實際收入的情況。
在成本方面,稅務部門規定不能用虛開發票來處理沒有發票的支出。企業在進行成本扣除時,必須滿足“四流一致”的基本要求:合同是否簽訂規范、貨物或服務是否真實交付、發票是否開具合規、資金是否完成支付,四者缺一不可。有的企業在經營中可能確實拿不到發票,但這并不意味著企業可以通過虛開發票等違法方式來抵扣成本,企業應從源頭規范合同簽訂、支付流程、物流單據與發票管理,以盡可能降低相關的稅務風險。
在近期發生的企業隱匿網店銷售收入偷稅案件中,可以看到,檢查人員結合平臺電商經營特點,通過對涉案企業的銷售結算業務實施核查,突破辦案瓶頸,鎖定了涉案企業隱匿部分銷售收入未申報納稅的證據,使案件真相大白。核查過程更加靈活機動,結合行業企業運營特點,突破案件調查難點,對涉案企業對公賬戶、企業負責人銀行賬戶實施定向核查,最終取得了涉案企業隱匿部分銷售收入的翔實證據。該案件的稽查流程如下:

(三) 處罰裁量“過罰相當”
稅務執法中講究處罰要和違法行為相匹配,處罰的多少要根據違法事實、性質、情節和對社會的影響來決定,做到公平和合理。但整體來看,處罰的力度正在變大。根據相關規定,情節輕微且配合檢查的,通常是處50%的罰款,但是,在抖音商戶隱匿收入偷稅案中,該企業在稽查過程中存在配合度一般,稅務部門對企業處以一倍罰款,處罰比例實際上是相對較重的。在虛開發票案件中,更是由于企業的主觀惡意明顯、違法行為規模大,往往會觸發頂格處罰,追罰合計超1000萬元。
三、企業風控指南:從被動應對到主動合規
(一)收入管理:全口徑申報
在收入管理方面,企業應該實行全口徑申報,將所有平臺的收入納入申報范圍,包括優惠券、積分兌換、用戶打賞等,它們雖然在形式上與直接的貨幣交易有所不同,但本質上仍然是企業經營活動產生的收入,根據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也應當計入應稅收入總額,依法申報納稅。為了確保全口徑申報的準確性,企業可以建立一系列核對機制:1)數據歸集:定期匯總所有平臺交易流水,包括但不限于訂單編號、交易時間、金額、退款記錄、優惠券使用、打賞記錄、積分兌換記錄、廣告返點等;2)內部臺賬對照:記錄每一筆收入的項目歸屬、平臺、訂單編號、結算金額、實際入賬、稅收口徑分類等信息,明確數據歸屬主體,包括平臺賬戶為法人個人、配偶、員工或外包主播。同時,周期與交易周期應該分開管理結算,避免在跨月結算中出現收入漏報;3)申報核對與稽查:將平臺數據、內部臺賬的數據與納稅申報的數據進行核對,確保一致,對于收入不完整項目,公司應主動補開發票、補申報。若平臺中存在“代收代付”類業務或訂單取消記錄,應留存合同、退款憑證、對賬記錄作為佐證材料。
(二)成本管控:真實業務鏈
在成本管控方面,企業必須堅守真實披露的底線,嚴格遵守反虛開的相關規定,明確禁止“走賬式”開票行為,包括信息流廣告、技術服務等領域。在稅收違法犯罪行為中,虛開發票是最容易觸及刑法底線的類型之一,可能同時構成虛開發票罪、非法購買或出售增值稅專用發票罪、非法買賣普通發票罪,甚至逃稅罪等多個涉稅罪名。因此,為了證明業務確實發生,企業平時應當注意留存“四證”,即合同、付款憑證、成果交付證明和驗收記錄。合同可以說明交易雙方的身份、服務內容和金額,是業務開展的前提;付款憑證能反映資金流向,和合同、發票相互對應;而成果交付材料和驗收記錄則能證明服務確實完成。
(三)稽查應對:善用法律武器
面臨稅務稽查時,企業應積極、合理地運用法律手段以保障自身的合法權益,并在收到稅務機關出具的處罰告知書后,仔細閱讀相關內容,理解其所列的違法事實、法律依據及處罰理由。根據《行政強制法》第八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實施行政強制,享有陳述權、申辯權…”,第三十五條:“行政機關作出強制執行決定前,應當事先催告當事人履行義務。催告應當以書面形式作出,并載明下列事項:…(四)當事人依法享有的陳述權和申辯權。”如企業對該決定存在異議,可在收到催告書之日起3日內提出陳述和申辯,提交申辯證據鏈,如合同文本與業務委托書、資金流憑證、發票與財務憑證,以及內部合規材料與制度文件,并保證其真實有效性,而且在時間、金額、服務內容等方面要前后一致,互相對應。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2022年的一份通知(稅總發〔2022〕13號),如果是企業第一次違法,而且問題不嚴重,已經主動糾正,稅務部門可以選擇不處罰。因此,企業可以向稅務部門說明自己的實際情況,比如是不是第一次出現問題,是否已經主動改正等,增加爭取輕罰的機會。
如果企業接受處罰結果,或者聽證后仍需要補稅和繳罰款,但手頭資金困難,也可以依法申請延期或分期繳納,事先需要準備好延期(或分期)申請書、財務報表、現金流說明、銀行資信證明或擔保文件,以及具體的繳稅計劃,稅務部門會根據企業的信用、歷史納稅情況和申請材料,決定是否同意。
(四)提前預警:適時借助財稅工具
“錦信一票通”(網頁:https://www.jinxin01.com,專利號:ZL 2019 1 1306364.1)是一款為企業提供成本控制和籌劃的大數據財稅工具,在財稅服務中,引入數字化軟件提升服務粘性和效率?!板\信”軟件為企業提供基于發票“一條鞭”式、大數據一體化管理平臺,依托稅務、工商以及征信大數據資源,通過企業發票AI管理,智能管理,發票數據可視化。通過分類管理,整合輸出,清晰區分不同風險發票,合理分析各類支出占比;實現數據、責任可視化,確保發票信息明確、錄入人員可查。
基于發票流程,能夠形成管理閉環,建立完善了供應商合規評估,從受懲黑名單、失信公告、執行公告、稅務、食藥監管等多方面反映供應商負面。突出發票風險綜合評估,包括發票核驗監控、企業負面風險、風險規則評估、黑名單評估,通過八大模塊重點監控易發生風險的發票類型,做到發票模塊化管理。針對風險事件直接關聯的相關發票,實現高風險預警,并對涉及的所有發票進行風險提示,提供可視化方案。
(五)合規前置:擁抱“以數治稅”
企業如果想做到守法合規,合規工作必須準備完全。企業應當建立一個預警機制,對平臺上的數據和自己申報的稅務數據之間的差異,有一個合理的預估和解釋。在日常經營中,企業可以用信息系統或內部工具,定期把各個平臺的交易流水、傭金、打賞、優惠券使用等重要數據導出來,然后和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的申報數據進行對比,保證數據的一致性和準確性:
(1)如果發現平臺流水大于申報收入,企業要及時檢查是否存在隱匿收入、未按期確認收入的情況;
(2)如果發現申報成本與實際業務不符,應復核成本憑證的真實性及“四流一致性”,及時識別是否存在虛列成本、虛開發票等風險;
(3)如果平臺用戶支付金額與收入確認時間存在差異,應審查收入確認口徑是否與稅法一致,確認是否按權責發生制確認收入。
此外,建立風險檔案和整改制度同樣需要,其中包括合同、訂單、發貨或交付的憑證、收款記錄、發票信息和稅務申報記錄等資料,并對稅務部門最新公布的重點稽查領域進行自查,比如直播電商、社區團購、虛開發票等。一旦發現有風險或疑點,企業應馬上啟動內部整改,比如補繳稅款、修正申報數據、撤銷不合規的發票、補齊相關憑證等。除此以外,日常經營中,公司也需要及時關注稅務、法律、業務、風控等部門的政策信息變化,判斷新規是否會影響收入確認、成本票據管理或合同簽訂方式等。
四、結語:合規是平臺經濟生存的終極命題
當前,稅務部門已經建立了以“平臺數據穿透”和“資金流追蹤”為核心的監管方式,平臺的交易數據真實詳細,可以全面反映企業的經營情況,對資金流的追查也能幫助稅務人員掌握錢的流向和最后去向。所以,過去那種靠技術漏洞或信息不對稱來逃避監管的做法基本行不通了,企業如果還想著擦著監管的邊緣少繳稅款,可能付出遠超補稅的代價。所以,企業要盡快從過去被動應對,變成主動合規,該報的收入不能漏,該扣的成本必須真實,配合檢查也要到位。說到底,合規不是可選項,而是平臺經濟企業想要生存和長遠發展的基本要求,特別是在“用數據管稅”越來越成熟的今天,誰能先建立透明、可查的經營體系,誰就能在這場數字化治理中搶占先機,走得更遠。
本文撰寫王瑞琦亦有貢獻。
參考文獻
1.青稅稽三罰告〔2025〕66號稅務行政處罰事項告知書
2.臺稅稽查告〔2025〕19號稅務行政處罰事項告知書
3.中國工商報,https://mp.weixin.qq.com/s/d9L3ZfNjQMpjPjEngiF0u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