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雄風今猶在
作者:裘索 2023-12-301426中文導報 筆會專欄
道樂軒 裘索
作為金石拓本公藏機構的重鎮、尤其是漢碑拓片館藏首屈一指的上海圖書館繼二年前大唐氣象之后正在展出的大漢雄風是上圖向公眾呈獻的又一道碑拓盛宴。


步入上圖大漢雄風展廳,90余件博大精深文物級漢碑善本,帶給觀眾視覺的沖擊和心靈的震撼,恍如穿越歷史隧道抵達兩千年前與古人進行一場時空的對話。在賞閱到精華的漢代碑文的同時也賞閱到精美的漢代書法,這些漢代石刻餐風露宿歷經戰亂,有的碑是斷了的,有的碑的文字是殘缺的、漫漶了的,兩千年的雨打霜侵石刻風化,一股濃濃的金石氣迎面而來,所有早期的拓本對于后期的拓本是不可再生的,這種唯一性派生的文物性,乃金石文化的永恒魅力。

可歌可泣而又刻骨銘心的幾件國寶級文物極品,在展廳零距離地面對觀眾,隸書的線條及其變遷過程的履歷一目了然。漢碑刻立于郡邑通衢、墓藏神祠和窮崖絕谷,刻錄著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文化經典,以文字銘功德,以貞石刊不朽,使那些故事流芳百世、傳誦千古,見證大漢的浩瀚奇偉。展廳中懸掛的漢碑卷軸氣勢雄渾,明清珍品拓本比日常臨摹的字帖更清晰,布展的線路為觀眾勾勒出整個漢代碑刻的發展史。

兩漢碑刻形制從初創到發展再到最后的定型其軌跡明了,最初是無定制刻石,經過一、二百年的發展,創制出有碑額、碑穿、碑身、碑座的規范形制的碑,這一碑制被后人恪守了兩千年。刻石、碣石、石闕、碑版、摩崖、石經、畫像的拓本在展廳內都能得以觀賞。這些拓本營造出一種仿佛見到原始碑石的氛圍,而這種氛圍是照片和印刷品難以營造的。透過漫漶斑駁的細碎石花,回望兩千年的金石文脈,可以欣賞到漢碑善本帶來的形制美、文章美、書法美、題跋美、鈐印美、裝幀美。這些漢代碑拓,它曾與文物原件的碑刻有過一次零距離的親密接觸緊密擁抱,這些被傳拓的文物原件的碑刻,出現毀佚、殘損、風化、漫漶、剜剔等漸變,無法再次傳拓原有舊時的面目,就像一個人不可能二次趟過同一條河那樣。


善本碑帖是沒有復本的,眾多的明拓、清初拓的禮器、史晨、乙瑛、張遷等善本,從傳拓、裁剪、裝裱、遞藏、鈐印、題簽、題跋來看,沒有一件是同款。寶藏在西泠印社的原碑漢三老碑的拓片在展廳里吸引了很多觀眾的視線,碑拓上名人收藏,名人題跋,名人鈐印更是美倫美奐,這些想來也是善本的標配,而名人題跋是碑帖有別于其他藝術門類的最大特征,這些名人留下的藏遞痕跡與溫度,也是碑帖無與倫比的魅力所在。碑拓千千萬,有題跋的百里挑一,有名家題跋的更是萬里難挑一。名家巨擘的題跋是碑拓的文物信評和文獻價值的印證,透過這些名家的留痕我們還可以體會到拓片善本背后的文化附加值。


一波又一波的觀眾,有從外地跨省而至的,有大學文博專業的老師帶著學生的,也有像我這樣一而再再而三不下十次觀展的,看著人頭攢動的展廳,這讓我想起了2019年春節前后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的顏真卿《祭侄稿》,多少國人利用春節假期出境來到東京國立博物館在寒冬里排著蛇長的隊一睹忠臣墨跡,記得那次展廳中還懸掛了一幅泰山刻石的拓片,佇立拓片前我留下了背影一枚。

石鼓文、石上詩文,千古長鳴,中華文化傳承的密碼,古老文明的絕唱,對其情有獨鐘,每次都在大漢雄風的碣石展區獨自徜徉。石鼓文是春秋戰國時代秦國刻石文字,是現存最早銘刻石鼓上的“史籀之跡”和四言體敘事詩,史稱“刻石之祖”。石鼓初名“獵碣”,歷代所有的石刻文字的載體稱為“碑”,先秦石鼓就是傳世第一件碑。石鼓文在中國文化、書法史、金石史上據有重要地位。流連在碣石展區,默默地欣賞品鑒、細細地思考推敲。歷經千年,石鼓見證了華夏歷史的滄桑,國運昌、石鼓安,石鼓文善本的留存和弘揚,昭示著盛世萬象。


2019年1月上圖舉辦一個教科書式的名為“黑彩斑斕、石鼓齊鳴”大展,展出了各種石鼓文的不同時代的拓本,唯獨沒有宋拓本,不禁想起了2018年嘉德秋拍中安思遠送拍的幾件碑貼中其中的一件石鼓文引起業內的關注和嘩然,經層層刨析,層層排除,揭秘了金石碑帖史上最大的一群黑老虎。安思遠藏本的出現,人們勢必將其與“日本石鼓”做校勘比對,結論是那樣的大跌眼鏡、匪夷所思。我想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沒有2018年嘉德秋拍,那么2019年1月上圖石鼓拓本展的宋拓本是不會缺位的。

先秦石鼓上刻的詩,被稱為“古今第一篆法”。對石鼓文臨習最多、最深且最具獨到之處的吳昌碩是“石鼓篆書第一人”,曾說“余學篆好臨石鼓文,數十載從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吳昌碩真草篆隸皆能,但成就最高的當是篆書,尤其是大篆石鼓文,1927年捐贈我母校早稻田大學的六十幅書畫作品中就有不少是石鼓文作品,冥冥之中我也專情了石鼓文。

這次大漢雄風大展是迄今為止等級規格最高、面世最多的漢碑大展。國寶碑拓都是有名家收藏,他們的題跋鈐印,題跋文化、藏印文化以及題跋用印等規制,無疑對當下學習或從事書法的人是很好的學習和借鑒。隨著中國傳統文化推廣的不斷深入,研讀、鑒賞、臨寫碑帖蔚然成風,配合本次大展安排的碑拓名家四次講座席位被秒殺以致一座難求,深信泱泱華夏的金石文化定能源遠流長。
為期二個月的大展于元月初將落下帷幕,感謝策展人的用心,將四次講座安排在隔周的周日,使得我等這號周六肯定無休、周日有可能休的無閑無暇的職場人得以四次滿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