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花開映山紅
作者:裘索 2021-08-06758
伊豆小室山
辛丑七月、建黨百年之月。
抵上海中心、映入眼簾的是上海之巔觀光廳黨史展覽的指示牌,隨之徑直而上118層,一側是中共建黨到艱苦奮斗的歷程,另一側則是一覽無余日新月異的上海,飽覽百年榮光,感銘過往和現今的強烈比對。觀畢下樓至辦公樓層,事務所大堂前臺血紅的黨旗板墻吸引著每一位律師的目光、從前臺步入辦公室、火紅的百年黨慶的所宣,各地分所的紅色之旅的展示,穿行在彌漫著紅色的過道中、恰似穿越在往昔崢嶸歲月的時空隧道里。殷紅猩紅、火紅火紅,這使我不由想起了曾穿越在伊豆高原的通紅的杜鵑花隧道......
伊豆高原有二座山,一座是大室山,因在山腳下植有百余種品類的櫻花,那一片也被譽為櫻花的故鄉;另一座山是小室山,在山茶花開后的四、五月就是杜鵑花開映山紅的時節,遠遠地望去如蔓延在山坡上的紅地毯、又似無限延伸起伏的彩帶飄向一片汪洋,站立在小室山的山頂,北望是富士山、東覽是白帆點點的相模灣、南瞰是伊豆半島外的七個離島和房綜半島,西眺是天城連山,360度寬屏,視野無限。三萬五千平方米40種品類10萬顆木本杜鵑,每朵五六個花瓣、花蕊似蝴蝶須毛、一朵擠著一朵,一枝挨著一枝、楚楚動人,將小室山裝扮得分外妖嬈。

伊豆小室山
人間四月天、世人看杜鵑,日本列島的賞花客紛至沓來。愛花如我、多次在杜鵑花開映山紅的時節登上標高僅321米的小室山,川行在映山紅的杜鵑花隧道,每次都會情不自禁地哼唱映山紅的旋律。
“嶺上開遍喲映山紅......”童年時在電影《閃閃的紅星》主題插曲《映上紅》中知道了映上紅就是杜鵑花,潘冬子也成了我們這一代人共同記憶中的紅孩子。
“夜半三更喲盼天明、寒冬臘月喲盼春風、若要盼得喲紅軍來、嶺上開遍喲映山紅......”悠揚委婉扣人心弦的主題旋律和那情緒飽滿感人至深的畫面,堅堅實實地拷貝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腦海里、伴隨著我們這代人心靈萌芽的生長,那影片中那怒放的映山紅,點燃了我們兒時的激情,也承載著我們對未來的夢想。
在依山面海野趣盎然、杜鵑紅遍的小室山的坡道上,邊走邊忘情地唱著,竟把四個“盼”唱得一個也不漏,與其說大凡孩提時期的記憶擁有過目不忘入耳能詳的超強性,還不如說是潘冬子的深刻人物形象和映上紅的濃烈火紅的沖擊力烙刻在我們這一代人的心坎里了。一套四張的《閃閃的紅星》劇照,是我們當時的所愛,而我又更偏愛其中的冬子和媽媽相擁的那張,媽媽紅色的襟襖暖心的色調、慈愛的眼光幸福的神情溫馨著冬子也溫馨著我們這一代人。

在杜鵑花開、映山紅遍的伊豆小室山,我和兒子模仿劇照擺拍的那一張母子照成了我們的珍愛,它珍藏了童年的記憶、也珍藏了時代的記憶。
望著杜鵑花那火紅的花瓣形成的紅色花海,不由想到中國土地革命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感召下隨著如火如荼的大革命,三萬余名農民自衛軍和義勇軍在黨的“八七”會議精神的指引下展開的“黃麻起義”,武裝起來的農民手拿梭鏢、肩扛土槍,向反動派進攻,無數先烈血染鄂豫皖,建立起了革命根據地。
斗土豪分田地,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此時此景,我熱血沸騰。為冬子英雄氣概所鼓舞,為紅軍不畏抵抗而激昂,《閃閃的紅星》畫面在腦海回放。
村落外、海岸邊,映山紅滿天。徘徊在杜鵑花間,海風拂面濤聲響,夕陽山外山。夜幕降臨了、為杜鵑花事而設計的紅色系列的射燈燃起了。最美夕陽紅、溫馨又從容,黃昏夕陽、交融彌漫,不見發端、不見終極,將美麗閃爍于山坡的杜鵑,相比藍天白云陽光普照下燦爛多彩的杜鵑,更多了一份壯觀,更使人激亢。不知是夕陽染紅了蒼穹、還是杜鵑映紅了天空、抑或子規夜半的啼血,侵染了漫山的杜鵑。紅光閃爍,“紅星閃閃放光彩、紅星閃閃暖胸懷......”紅星、紅旗、紅花、紅光、還有紅的夕陽,一片紅色融入紅色血脈、激蕩著赤字之心。

杜鵑在中國已有千年歷史,據說東洋的杜鵑由華夏流入扶爽。我愛杜鵑,愛它的根樁獨特、愛它的色彩豐富,更愛它所承載的歷史和內含。沒有牡丹高貴、沒有芍藥雍容、也沒有荷花清雅和水仙的嬌嫩,生長于山野、不因無人賞識而孤寂凄涼,只為春天的到來而輝煌。
一路杜鵑不負儂,依山傍海映山紅。
辛丑 伏天
于滬上 索閑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