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花開花落
作者:裘索 2020-11-031328聯合時報2020年11月3日第7版“麗都苑”刊發
金秋十月,第二屆東方插花生活美學展在上海中心大廈拉開帷幕。
在密集的工作日程中調劑出時間,我一次次往來于同一樓宇的辦公室與展會間。展覽除了展示中日兩國主流花道流派的固定花作外,還演示了各自流派精到的花藝,以及香事、茶道、古琴等,在搭建的宋式茶亭中演繹得惟妙惟肖,觀展者猶如穿越時空。
日本花道尊崇形式靜美、意境幽遠,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可謂流派紛呈。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池坊、小原流、草月流等,在此次花展中帶來了具有流派特征符號的大型花作,枝葉花草演繹出新的美感,外化于形、內化于心、見素抱樸,小型花作亦彰顯精致唯美。花展中展出的具有中國代表性的花道流派,僅有10年左右的創派歷史。然而,追本溯源、折花入器的東方插花藝術肇端于中國,如同日本茶道始源于中國一樣。1500年前,北魏時期的龍門石窟佛像中便有花卉,唐宋兩朝更是盛行“佛前供花”,視草木如人一樣具有靈性和品格。日本遣唐使將該禮儀風俗帶回日本遍傳東瀛進而演變為花道,成為最具代表性的日本文化之一。20世紀后,隨著日本經濟的騰飛、國際化進程的加速,日本花道、茶道也隨之延伸輻射,將東方美學和哲思傳遞釋放給西方。
近10年來,隨著插花藝術的回歸,中式插花藝術在形式之外更多了一份自由灑脫的寫意。多元化是事物該有的狀態,我們當抱著對傳統的尊重、對創新的褒獎、對多元的包容去面對精彩紛呈的花藝。
回望10年前上海的花店,除了花還是花,而放眼當下的上海花店,除了花還有葉、枝、果等。四季交錯、自然有道,落花靜水皆文章,每一個季節派生的每一個狀態都有其獨特的美麗內涵。何時能見枯枝殘葉株曼老藤于花店?假以時日吧!美學難以速成,靜待慢慢滋養。不拘泥流派而忠實于花道的原點,不難預見,在接下來的一二十年,中國將會呈現出更多的的花道流派。駐足花前寂靜可聽香,更何況花外有書、草木關情,人不僅生活在現實中,也生活理想中。
在花道的有限時空里感受無限自然的空靈,想到在草木的芳華里收獲的那一份喜悅,記憶不由回到20世紀90年代。清風拂花動、正當爛漫時,跨出早稻田校門供職日本律師事務所,入住的律所寮舍位于東京綠化覆蓋率最高的世田谷野澤,周末徉徜街巷小徑,驚嘆家家戶戶庭前的盆盆罐罐、花花草草安放得有形有致,傾羨女主人的打理有方,萌生“我也要那樣”的念想,自此開始親近植物、侍弄花草。
數年后,搬遷至表參道的青山,小原流總部就坐落在表參道骨董路的小原流會館里,承擔著花道的教學任務并行使著管理職能。就在那棟步行可至的漂亮會館里,在周末、在節假日、在能夠準時下班的夜晚里,我一個單位一個單位地獲取、一個段位一個段位地晉級,最終獲得了教授資質的牌匾。小原流本部會集了一流的技藝精湛的花道教師。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感恩在花道修習的道路上一路得到了一線老師的耳提面命,理解最高的技藝即無技藝的法術,在一花一枝一葉中感悟生命的意義。
如今,翻閱10多年前在上海律師雜志整版刊發的花作照片,回想10年前在上海世博千人會場的舞臺上所作的插花演示,那份感恩是由衷的。花道于我而言,僅是澄懷觀道輿情樂意,縱有三千煩惱,不如拈花一笑。教授花道的牌匾僅權作曾經擁有的域外漫步花道的履歷而已,從未曾有一絲的掛牌招花徒之念想。
金秋十月、花落之前,忙碌的職場人,邂逅了水泥森林中曠古曼妙的花草世界,在自然中得以瞬間的放空。匆匆一人生、當下自喜悅,與世間平分一場秋色真好。
期待來年秋天第三屆的花約。等風之時、花落之前,再看花。






